2011年的12月24日,邵珠富很榮幸,收到了兩個色澤鮮艷的蘋果,朋友告訴我這是“平安果”。細心的兒子告訴我,“這蘋果上面還有字呢。”果然,“平安果”三個字躍然“果”上。一家人甚是興奮。
圣誕節(jié)是來自西方的節(jié)日,圣誕節(jié)的前夜叫平安夜,最早接觸這個詞是從《賣火柴的小女孩》這篇童話上。平安夜里,圣誕老人駕著馴鹿、手持禮物灑向人間,如此夢幻的氛圍令寒冷殘酷的冬夜蕩漾著平安喜樂的氣氛。蘋果在漢語中的“蘋”與平安夜的“平”系諧音,朋友送我平安果,寓意“平安”“祥和”的吉祥之意,典型的是采取了洋中結(jié)合的做法,可謂是用心良苦??陀^上講,由于蘋果的英語單詞為“apple”和“平安”的英語單詞不沾邊,可見中西結(jié)合的寓意多少有些牽強,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的興奮。
關于蘋果的銷售話題,我曾經(jīng)寫過一篇營銷類文章,列舉的是山西吉縣“縣長賣蘋果”的例子,并得出了我那在國內(nèi)被傳播得一塌胡涂的“營銷,有意義不如有意思”營銷理論。就物質(zhì)層面上來講,“縣長”賣的蘋果和普通“果農(nóng)”賣的蘋果并沒有本質(zhì)上的區(qū)別,但這個營銷活動因為有了“縣長”的參與,這事由“有意義”變得“有意思”起來,因為縣長的本質(zhì)工作并不是賣蘋果,而隨著“縣長賣蘋果”這一典故像“張瑞敏砸冰箱”或者“史玉柱還款”等故事一樣傳播開來后,吉縣的蘋果也隨之傳播出去也未可知。當然,這個策劃如果事先交由邵珠富來執(zhí)行,只需要在時間和地點等要素上略作調(diào)整,比方說“兩會期間”或者“長城腳下”等,我想其出彩效果增加個十倍八倍也完全有可能。個人認為,戰(zhàn)略靠格局,戰(zhàn)術靠水平,有戰(zhàn)術主導的營銷,也許會更出彩。
如今,“平安果”的出現(xiàn),再次給從事傳統(tǒng)行業(yè)營銷的人士提了個醒,“蘋果”還是原來的“蘋果”(不是牛頓的“蘋果”,也不是喬布斯的“蘋果”),只不過在合適的時間——“平安夜”前夕、賦予了特殊的意義——“平安果”,就將原本與圣誕不搭的“蘋果”變成了“平安”之果,賺取眼球的同時,還賣得價格不菲,實現(xiàn)了“三贏”的目的:賣了個好價格,賣蘋果的商人贏;收禮者收到了好的祝福,收禮者贏;送禮者花少量的錢使得收禮者高興,送禮者贏??梢?,只要動腦子,營銷就不會有“死”營銷。
“平安果”的營銷,頗有些“生日報”的味道,都有了文化營銷的味道,在消費者的大腦里,這已不是簡單的實物——“蘋果”“報紙”,而更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情感,如“友情”“祝福”“記憶”等等,文化營銷,有時候要的就是這種感覺。